守牢用药安全线 赋能产业新发展 ——湖北药监“十四五”交出亮眼答卷
药品安全是人民健康的“生命线”,医药产业是守护民生健康、驱动经济增长的“新引擎”。“十四五”以来,湖北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始终将“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、有效、可及,推动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”作为核心目标,以系统化思维构建全链条监管体系,以创新举措破解行业发展难题,在药品安全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医药产业转型升级的征程上稳步前行,让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感与健康获得感持续攀升。
从实施药品安全巩固提升行动、以高水平安全助推高质量发展,到筑牢药品安全“铜墙铁壁”、按下医药产业升级“加速键”,再到推动传统监管模式迭代蝶变、实现智慧化治理破壁攻坚 ——湖北药监以一系列掷地有声的举措,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:监管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,产业活力迎来爆发式增长;药品安全底线越筑越牢,产业发展高线持续攀升,在守护民生与赋能发展的双重使命中,书写出新时代药监工作的厚重篇章。
织密防护网:“追溯码”到“全链条”的监管密码
智慧监管平台全面应用,“智慧药监一体化平台”覆盖监管业务,药品生产领域建成“一企一档”“一品一档”大数据系统,实现风险预警和精准监管。
全链条监管体系,成为人民群众用药安全的坚实保障。在药品研发环节,突出临床试验监管,开展“数据清查”专项行动,加大药物临床试验机构(GCP)和药物非临床研究机构(GLP)的监管力度,保障试验数据和结果真实、准确、完整、可靠。在生产环节,扎实推进“清源”行动,实现药品生产企业、医疗机构制剂室检查全覆盖,突出委托生产监管,对疫苗、血液制品等高风险品种实行重点监管。在流通环节,持续开展“清流”行动,抓源头、清隐患,规范网络销售行为监管。开展医疗器械和化妆品“清网”行动,化妆品“一号多用”、染发类化妆品等专项检查。加强案件查办,完善涉刑案件移送后续管理制度,实现稽查办案与日常监管无缝衔接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全省共查办药械化案件24653件。
技术支撑为监管插上翅膀。强化平台支撑,积极争取国家药监局支持,打造药械创新服务技术平台矩阵,先后获批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创新湖北服务站,2个监管科学研究基地,4个重点实验室。投资2.86亿元建成首期疫苗批签发、医疗器械检验检测能力提升项目,药品检验参数扩项174个,达到1449个,覆盖省内企业药品检验全需求,疫苗批签发上市周期缩短50%;医疗器械检验参数扩项1212个,达到8506个,满足我省90%产品检验需求。建成全国药监系统首个人工智能医疗器械超算平台,为武汉大学、华中科技大学及联影、楚精灵等高校、科研院所、企业提供公共算力超25万小时,运行计算作业3000余次,加速高端医疗器械研发上市。
提升审评专业服务效能。继北京市、上海市药监局后,按品种分设药品、医疗器械审评检查机构,招聘检查员115名。目前,全省检查员共1422人,其中专职检查员155人,兼职检查员1267人,初步形成专业结构多样、知识领域丰富、年龄层次合理的省级检查员队伍体系。分批选派21名业务骨干赴国家药监局及其技术机构挂职学习,系统提升法规应用与审评实战能力,确保技术服务能力匹配创新需求。遴选联影、人福等21家龙头企业设立审评检查实训基地,实现“问需于企、解难于速”。
药物警戒体系织密民生保障网。全省建成9个市级、11个县级监测机构,266个省级监测哨点,二级以上医院全覆盖,年均收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1552份/百万人、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510份/百万人、化妆品不良反应报告175份/百万人,为公众健康装上“预警雷达”。
“从实验室到车间,再到药店、诊所,监管触角延伸到每一个风险点。”省药监局负责人介绍,湖北连续五年未发生区域性、系统性药品安全事件,群众信访事项办结率保持100%,这份“成绩单”彰显了监管部门的责任与担当。
按下加速键:“跟跑者”到“领跑者”的产业蝶变
在武汉光谷生物城,工作人员正在运用结直肠镜辅助诊断系统——这款湖北首个获得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的人工智能医疗器械,从研发到获批仅用14个月,较常规时限缩短60%。“多亏了省药监局的提前介入和精准帮扶,让创新成果能快速落地。”企业负责人感慨道。
这样的“湖北速度”正在荆楚大地多点迸发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我省累计获批“全球新”Ⅰ类创新药13个,居全国第六、中部第一,其中创新中药5个,位列全国第一。累计获批第三类创新医疗器械4个,中部领先。今年,我省创新药械获批接续发力,共上市4个Ⅰ类创新药和1个第三类创新医疗器械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全省共有47家企业98个品种、173个文号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,发布中药配方颗粒省级备案标准共5批355个品种、省级医疗机构制剂规范品种标准423个、中药材质量标准260个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品种标准133个,批准医疗机构调剂使用167个品种,公告趁鲜切制中药材品种目录共3批38个品种。
创新活力源自制度突破。对标生物医药产业发达省份经验,省药监局连续4年以第一号文件出台扶持药品、医疗器械、化妆品和中药研发创新的政策举措,不断优化营商环境,全面激发产业创新动能。“组团式”服务重点产业园区建设,服务企业740家次,解决问题1549个。升级4.0版智慧审批系统,探索推行智慧网办,注册、审评、审批平均用时压缩近70%。在全国率先推出“即报即办”审批事项清单38项,即办率达27.7%,成为审批时间最短省份之一。
全力争取国家层面政策倾斜,今年5月获中央编办批准,在武汉设立“国家药监局药品和医疗器械审评检查华中分中心”,承担湖北、湖南、河南、江西等四省的药械审评检查职能,将于9月份挂牌运行。
产业版图也在持续扩容。全省现有药品生产企业444家,增长42%,药品批准文号7424个;第二、三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746家,增长58%,第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3816个,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468个;化妆品生产企业111家、特殊化妆品注册证238个、普通化妆品备案证9307个。鄂州花湖国际机场获批全国首个跨区域药品进口口岸;“华中美谷”数字经济示范基地集聚多家化妆品企业;武当道地药材产业联合体带动农户增收。从化学药到生物药,从传统中药到高端医疗器械,湖北医药产业正构建起多点支撑、多元发展的新格局。
共治新格局:“单一管” 到 “多元治” 的担当答卷
“家里的过期药该怎么处理?”“网购化妆品查不到备案信息怎么办?”在“湖北药监”微信公众号的留言区,常有这样的咨询。这个粉丝量从1.7万增长到19.9万的政务平台,已成为连接监管部门与群众的“连心桥”。
“十四五”期间,湖北药品安全治理向“社会共治”转变。畅通投诉举报渠道,通过12315平台接受群众举报,及时受理举报信息,快速响应社会关切,形成“政府监管+社会监督”的共治氛围。“两品一械”网络竞赛吸引800万人次参与,省药检院获批国家法治宣传教育基地,公众参与度显著提升。
部门协同机制更趋完善。省药监局联合公安、检察、法院出台“行刑衔接”工作规则,移送司法机关案件700件,涉案金额9.7亿元。与周边省份建立跨省稽查联动机制,联合开展案件查办和风险会商,形成区域联防联控格局。持续推进基层监管能力标准化建设,完善省市县三级监管协同机制,召开全省风险会商会议,统筹解决跨区域监管问题。
企业主体责任进一步压实。通过“清源”“清流”等专项行动,督促企业建立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体系,上市许可持有人年度报告率达100%。“企业是第一责任人”的理念,正转化为各企业自查自纠、主动整改的实际行动。
站在“十四五”收官与“十五五”规划的交汇点,湖北药监事业已绘就安全与发展并重的新图景。从长江之畔的现代化药厂到偏远村庄的便民药店,从实验室里的创新攻关到街头巷尾的科普宣传,荆楚大地上正续写着药品安全保民生、产业发展促升级的新篇章,为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注入坚实的药监力量。
湖北药监“十四五”成绩单
全省累计获批“全球新”Ⅰ类创新药13个,居全国第六、中部第一,其中创新中药5个,位列全国第一。获批第三类创新医疗器械4个,中部领先。今年,我省创新药械获批接续发力,共上市4个Ⅰ类创新药和1个第三类创新医疗器械
今年5月,获中央编办批准,在武汉设立“国家药监局药品和医疗器械审评检查华中分中心”,承担中部四省药械审评检查职能,将于9月份挂牌运行
全省47家企业98个品种、173个文号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。发布中药配方颗粒省级备案标准共5批355个品种,发布省级医疗机构制剂规范品种标准423个、中药材质量标准260个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品种标准133个,批准医疗机构调剂使用167个品种,发布趁鲜切制中药材品种目录共3批38个品种
现有药品生产企业444家,第二、第三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746家,化妆品生产企业111家
药品监督抽检合格率99.6%、医疗器械监督抽检合格率98.9%、化妆品监督抽检合格率99.3%
药品生产企业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、化妆品生产企业检查覆盖率达到100%
查办药械化案件24653件,移送司法机关案件700件,涉案金额9.7亿元
投资2.86亿元建成首期疫苗批签发、医疗器械检验检测能力提升项目,药品检验参数扩项至1449个,医疗器械检验参数扩项至8506个
建成全国药监系统首个人工智能医疗器械超算平台,为科研院所、企业提供公共算力超25万小时,运行计算作业3000余次,加速高端医疗器械研发上市
建成9个市级、11个县级监测机构,266个省级监测哨点,二级以上医院全覆盖,年均收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1552份/百万人、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510份/百万人、化妆品不良反应报告175份/百万人
(湖北日报2025年9月2日08版)
相关附件: